- 相关文章
司美替尼作为首个获批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丛状神经纤维瘤(PN)的MEK抑制剂,其长期安全性备受关注。眼科毒性是该药物临床应用中需重点监测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多项研究揭示了其发生机制与临床特征。
视网膜病变的病理机制与流行病学特征
司美替尼通过抑制RAS/RAF/MEK/ERK信号通路阻断肿瘤生长,但该通路在视网膜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动物实验显示,长期抑制MEK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血管生成障碍,最终引发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2025年《Scientific Reports》基于FAERS数据库的分析发现,在546例司美替尼相关不良反应报告中,12例(2.2%)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8例为SRD,4例合并视网膜下液。该研究还检测到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信号,提示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导致渗出性病变。
临床研究中,眼科毒性发生率与剂量及疗程密切相关。2020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SPRINT研究纳入50例NF1相关PN患儿,长期随访显示3年累积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为16%。其中,2级毒性(需药物干预)占6%,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伴眼底荧光素渗漏;3级毒性(需手术)占2%,均为全层视网膜脱离。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严重病例均发生在治疗超过18个月的患者中,提示毒性具有时间依赖性。
风险因素与监测策略
基因检测可预测眼科毒性风险。2024年《Neuro Oncology》研究显示,携带NF1基因特定突变位点的患者,其视网膜病变发生率较野生型高3.2倍(95%CI 1.8-5.7)。这可能与突变蛋白导致MEK信号通路代偿性激活有关。此外,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其视网膜病变进展速度加快1.7倍(P=0.003),提示血管并发症是重要协同因素。
美国FDA推荐的治疗监测方案包括:基线期全面眼科检查(含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治疗前6个月每月复查,之后每3个月评估。2025年PBTC-029B研究证实,早期干预(如视网膜激光光凝)可使85%的2级毒性逆转,而延迟治疗者视力永久损伤风险增加4倍。
印度全球药房提供的司美替尼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需确保药物来源的合法性,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司美替尼仿制药已由老挝卢修斯制药成功仿制,并获得老挝卫生部门批准上市,商品名:LuciSelume,如需购买司美替尼(selumetinib),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ING药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