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儿童期罕见的遗传性肝病,其特征为胆汁酸代谢异常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引发顽固性瘙痒、黄疸及生长迟缓。传统治疗手段(如熊去氧胆酸、胆道分流术)疗效有限,而肝移植则面临供体短缺与免疫排斥风险。2021年,全球首款靶向回肠胆汁酸转运体(IBAT)的抑制剂奥维昔巴特(Odevixibat)获FDA批准,成为首个针对PFIC瘙痒症的非手术疗法。其通过阻断90%以上胆汁酸肠肝循环再摄取,显著降低肝脏和体循环中的胆汁酸浓度,从源头缓解症状。
3年长期随访数据:疗效与安全性双验证
PEDFIC-1和PEDFIC-2两项Ⅲ期临床试验构成奥维昔巴特疗效的核心证据链。在PEDFIC-1中,62例6个月至15.9岁的PFIC患儿接受奥维昔巴特(40/120μg/kg/d)或安慰剂治疗24周,结果显示:治疗组瘙痒评分较基线降低1分,血清胆汁酸(sBA)水平下降104μmol/L,而安慰剂组无显著变化。腹泻发生率仅9%,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PEDFIC-2作为开放标签扩展研究,对完成PEDFIC-1的患儿进行3年随访,进一步验证了长期疗效与安全性。61%的患儿在3年时瘙痒评分持续降低≥1分,sBA水平平均下降57.97μmol/L。更关键的是,患儿身高标准差评分(SDS)从-2.1提升至-1.5,体重SDS从-1.8提升至-1.2,证明长期治疗可逆转生长迟缓。例如,一名10岁PFIC 2型患儿在接受奥维昔巴特治疗3年后,身高从125cm增长至138cm,体重从25kg增至34kg,且瘙痒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亚型差异与机制探索
PFIC分为6种亚型,其中1-3型占病例的90%。奥维昔巴特在PEDFIC汇总分析中纳入119例患者,覆盖所有亚型:PFIC 2型患儿sBA降幅最大(平均-120μmol/L),瘙痒评分改善1.5分;PFIC 1/3型患儿瘙痒评分改善更显著(平均-1.8分),且睡眠质量提升(入睡困难天数从74%降至32%)。这一差异可能与不同亚型的胆汁酸代谢通路异常有关。例如,PFIC 2型由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输出泵(BSEP)缺陷,而奥维昔巴特通过减少回肠胆汁酸重吸收,间接降低了肝脏合成胆汁酸的负担,从而缓解症状。
安全性与耐受性:长期管理可行
在3年治疗中,奥维昔巴特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31%)和腹泻(24%),且多为轻中度,无肝功能衰竭或死亡病例。仅2%的患儿因不良反应停药,远低于胆道分流手术的30%再手术率。值得注意的是,奥维昔巴特因局部肠道作用,全身暴露量极低,避免了传统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烯胺)的腹胀、便秘等副作用。
奥维昔巴特仿制药已在老挝上市,印度卢修斯制药生产的LuciOdevi,如需购买奥维昔巴特仿制药LuciOdevi,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下单。药品从国外药房直邮,确保正品。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任何疑问,请咨询ING药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