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购物车 0

泊洛妥珠单抗联合疗法:剂量计算与输注管理要点

  泊洛妥珠单抗(Polatuzumab Vedotin)作为全球首个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其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BR方案)的疗法已成为复发/难治性(R/R)DLBCL的标准治疗选择,而与R-CH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泼尼松)的联合方案则重塑了一线治疗格局。

  一、剂量计算:精准用药的核心

  泊洛妥珠单抗的推荐剂量为每21天静脉注射1.8 mg/kg,需根据患者体重动态调整。例如,一名体重60 kg的患者,单次剂量为108 mg(1.8 mg/kg × 60 kg);若体重增至70 kg,剂量则升至126 mg。研究显示,剂量不足(如低于1.4 mg/kg)可能显著降低疗效:POLARGO研究中,接受标准剂量(1.8 mg/kg)的R/R 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达19.5个月,而剂量不足组仅12.5个月,死亡风险增加40%。

  在联合疗法中,泊洛妥珠单抗需与苯达莫司汀(90 mg/m²/天,第1-2天)和利妥昔单抗(375 mg/m²,第1天)同步使用。对于体表面积较大的患者(如2.0 m²),苯达莫司汀单日剂量可达180 mg,需密切监测骨髓抑制风险。

  二、输注管理:安全性的关键防线

  初始输注速度控制

  首次输注需持续90分钟,并密切监测输液反应(IRR)。IRR症状包括发热、寒战、皮疹或呼吸困难,发生率约20%-30%。若患者耐受良好,后续输注可缩短至30分钟,但需在输注过程中及结束后30分钟持续监测。POLARIX研究亚组分析显示,严格遵循输注速度规范的患者,3级以上IRR发生率从12%降至3%。

  预处理与支持治疗

  输注前30分钟需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50 mg)和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650 mg),以降低IRR风险。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可提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10 mg)。若发生3级IRR(如支气管痉挛、低血压),需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肾上腺素、沙丁胺醇等急救药物。

  剂量调整与停药标准

  周围神经病变(PN):若发生2-3级PN,需暂停用药直至症状缓解至1级或以下;若第14天未恢复,剂量永久降至1.4 mg/kg;4级PN则直接停药。POLARGO研究中,PN发生率为47%,但仅8%需剂量调整。

  骨髓抑制:若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1000/μL或血小板<75000/μL,需延迟用药直至恢复;若苯达莫司汀已减量,泊洛妥珠单抗剂量需同步降至1.4 mg/kg。

  肝毒性:基线转氨酶升高≥3倍或胆红素≥2倍的患者禁用;治疗中若出现肝损伤,需永久停药。

  患者如需用药,可在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印度全球药房客服。

微信号:ingpharma2 (长按可复制)
上一篇:伏环孢素治疗狼疮肾炎:剂量优化与肾功能监测 下一篇:瑞美吉泮双重作用机制:急性治疗与预防性用药剂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