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是一款口服、高选择性、可逆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自其问世以来,便在治疗淋巴瘤,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MCL)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潜力。
匹妥布替尼在治疗淋巴瘤方面的疗效已得到多项临床试验的验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I/II期BRUIN试验。该试验评估了匹妥布替尼在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BRUIN试验数据:
参与试验的患者平均年龄为70岁,且平均接受了3次先前治疗。
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6.7%。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患者在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后,其肿瘤出现了缩小或消失。
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17.6个月,表明匹妥布替尼能够为患者提供持久的疗效。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4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23.5个月,进一步证实了匹妥布替尼在治疗淋巴瘤方面的长期生存效益。
在中国进行的II期JZNJ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匹妥布替尼的疗效。该研究共纳入了87名中国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其中35名是曾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的MCL患者。结果显示,经IRC评估ORR为62.9%,与全球BRUIN研究结果一致。
匹妥布替尼的耐药性解析
与传统共价BTK抑制剂(如伊布替尼、阿可替尼、泽布替尼、奥布替尼)不同,匹妥布替尼采用非共价结合机制,这使得它能够克服由于BTK C481S突变导致的耐药性。
耐药性机制:
共价BTK抑制剂通过与BTK的活性位点形成共价键来抑制其活性,但这种结合方式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尤其是当BTK发生C481S突变时。
匹妥布替尼则通过非共价结合方式与BTK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BTK的活性。这种结合方式使得匹妥布替尼能够避免由于BTK C481S突变导致的耐药性,继续显示出持久的疗效。
匹妥布替尼在治疗淋巴瘤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和克服耐药性的潜力。其独特的非共价结合机制使其能够克服传统共价BTK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如需购买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可登录印度全球药房中文官网:www.ingpharma.com下单,www.ingpharma.com是印度全球药房(ING药房)的唯一官方中文网站,若有疑问,可咨询ING药房客服微信:ingpharma (长按复制,打开微信添加好友)。